读书与读心 —于丹
我一直相信读书是一种习惯,所以有这种爱好的人会有一种默契,到了读书节时就会济济一堂。今天,我想谈谈读书与明德、读书与判断以及读书与门风的一点点感受。
读书与明德。我们究竟为什么而读书?有很多人都说,读了书以后我才能有文凭,读了书以后才能有社会的“敲门砖”“入门证”,才能有“执照”,才能有一个进入职场的凭证,这些都没错,但是,在我看来,读书是为了明辨是非的,也就是说读书是为了让我们这辈子活得更明白,这是我所认为的读书的第一要义。中国的古书《大学》,在开篇有一句话说:“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。”也就是说,人为什么要读书呢?首先在于明明德,把人性里本来就存在的光明美好的道德阐明和激发出来,告诉你怎么做人。
人怎么读书?可以说读书分为两种,一种是作为学习的方式,另外一种是作为生活的方式。今天令我们遗憾的是,作为学习方式的读书太多,作为生活方式的阅读太少。作为学习方式就是我要学到知识,要了解答案,我要用这个文凭在社会上换得一个岗位,所谓知识就是力量,学习能够让我们知道答案。但是,所谓作为生活方式就是一种开卷有益,就是读书让人安宁。不把阅读当作学习方式,把阅读当作自己的生活方式的时候,阅读是最好的放松。
其实,阅读可以让我们明白怎么接纳这个世界上的不如意,滋养一颗平常心。常有学生问我,人生不如意的事情常有八九,读书后也会有不如意的事情,也是常有八九,为什么?其实,读书不是滋养妄念的,知道不如意的事常八九,却还有一二如意事,要把如意事做得更好一点,在如意中积累积蓄一点能量。正因为这个事情很难所以你更感恩。读书是给人底线的,底线叫做明德。所以,读书的第一要义在于明德,明辨是非。
读书是一种判断,读书的人应该有见识,不被伪命题绑架。读书就能够在书里读出一切答案吗?不然,这就是我说的读书要与见识连在一起。见识是眼界,是阅历,是人在经过很多事情之后的悟性。中国人为什么讲“破万卷书,行万里路”?阅读需要见识,你读过的所有内容要在见识中被激活。这种见识最后给了你判断,就是不被伪命题绑架。
读书是一种门风,也就是说读书一定是家族里的默契,所以我也想跟做爸爸妈妈的人说,不要觉得让孩子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有用的事情上就叫不浪费时间,如果孩子只看重“有用”,把有用变成标准,这个人就是一部机器。我想跟现在的父母说,别逼着孩子只读有用的书,他爱读的任何课外书也许都是对生命的一种滋养。读书是一中惯性,读书其实是让人超乎功利找到一种安顿。
读书不是为了找工作,不是为了名片好看,不是为了社会地位和财富的增长,读书是为了最后能让灵魂安顿。阅读是一种终身的习惯。生死相随,一个读书人是幸福的,他还能够带走(来?)一点在喧嚣世间内心的安宁,而这个习惯与每个家庭有关。
为人父母的,请从自己开始做爱读书的父母,代际相传要有人开始。古人说“忠厚传家久,诗书继世长”。所谓的“晴耕雨读”是说晴天要耕地,雨天要回家读书,耕读传家,过去中国人大都有这样的传统。陶渊明说“既耕亦已种,时还读我书”,耕地耕完了,回来就读书。他还说:“泛览周王转,流观山海图,俯仰终宇宙,不乐复何如。”人俯仰看穿世间,读书读出一份通透,人生艰难困苦已经太多,我们应该珍惜现在抓得住的欢乐。人是在经历了那么多的痛苦、失望之后才成为一个真正的乐观主义者,因为你已经没有时间再悲观了,你还能把握这一点点的东西。永远有多远?它是由一时一刻连成的一生一世,从一时一刻读的三页两页,一直到一生一世。“书同有路勤为径”,人养成习惯就会开始一种门风。
读书是为了什么?首先是明德、明辨大是非,其次是增长见识,最后是代际传承,是一种风气涵养,要从自身开始。所有的这一切是为了让我们成为苏东坡说的那种中国人,叫做“一点浩然气,千里快哉风”。如果阅读能够从现在开始成为生活方式而不是学习方式,你可以期望一种境界,给自己答案。
所以我期待阅读的境界是一种终身相伴的祝福,起码告诉我们从一个孩子到一个老人,在仓皇无助、绝望悲伤的时候还可以跟自己说,生命就在我的手中,只要有这个信念在,就有光明的未来,也许这就是读书能给大家最好的陪伴。
(来源: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)
�